在月初看了一場歌劇名為卡洛王子,就個人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演出.
但我今次要說的不是這歌劇,而是關於觀眾的.
在演出的同時,間隔著掌聲以表示對演出的支持,掌聲可以鼓勵演出者.
在一個盛大的歌劇裡,聽到如雷貫耳的掌聲是正常的一會事,但觀眾又知不知道該何時拍手呢?!
本人就認為拍手是應該在每一幕完結後的間隔時間裡,幕後人員轉換場景的時候.
在這次欣賞當中,我就聽到很多次不合時的掌聲,而往往就是先有一兩下零碎的掌聲帶動到全場,要注意的是他們不是在間隔時間裡拍手而只是在主角說了些話稍作停頓的時候.
香港人在會尊重歌劇不會在進行中時說話談天.
但問題出現了,由零碎的掌聲到全場哄動,這代表了什麼?這代表了香港人的人群心理十分嚴重,就像剛才我所說的,只會人拍我拍,不會自己去界定什麼時候才該拍手.再講,亂拍手會令劇情需要暫停(雖只是很短的時間,但已足以影響觀眾們的心情)
人群心理除了我在歌劇中見識,還可以在炒股票中看得見,何解呢?
在銀行門常看到一大堆人在電腦前點來點去,還邊跟旁邊的聊.
"買XX好啊,報紙寫佢有...."
"這隻比較有保障啊...看那邊yyy已買了啊,zzz又買了"
這些對話很普通,卻顯示了香港人的一個個性,心理"人做我做".
說實話,我也經常會跟隨別人的做法,但都會先理解別人為什麼這樣做才去做.
最重要的是知道別人會做這件事後,了解之後才做.
像在歌劇院裡拍手也是...要在當做的時候做.
2 条评论:
看歌劇... 你是古典音樂迷嗎? 來年的”香港藝術節”有幾場歌劇,現在開始訂票, 可以留意一下. 我買了”馬克白夫人”那齣...
你的分析是不錯的. 我想更大的問題是香港人對待藝術的態度,結合了反智(藝術=扮野)和自卑(當形成潮流時,一窩蜂去看,如清明上河圖, 又或”色戒”票房大賣). 你認為為什麼呢?
古典音樂迷嗎?也不可以說是迷...只是閒時會聽,有時聽古典有時現代...
”香港藝術節”有幾場歌劇我都想去看..但現在還不知道那時的空閒時間..比較難去預時間...
當形成潮流時,一窩蜂去看..我是相當的讚成...一窩蜂去看,我想大概是香港人因為影評或從不同行徑知道這是珍貴的機會,都認為不去看會"執輸"..就唔理咁多只要看了就不會有損失,看了就會心安理得...
发表评论